資訊越多,信任越少?

在數位廣告投放成本逐年上升、使用者注意力稀缺的時代,我們以為「多曝光」就能帶來「多認同」,但現實卻是——

消費者滑過的不是品牌,而是一堆讓人喘不過氣的「資訊噪音」。

當人們每天接收上千則訊息、推播、通知、EDM、社群貼文、搜尋廣告... 品牌反而成了他們努力「關掉」的東西。

數位焦慮的本質,是「過量的被打擾感」。品牌該做的,早已不是「說得更多」,而是「說得更好」——用真正有價值、讓人感覺被理解的方式,重建信任。

什麼是「數位焦慮」?品牌為何必須在乎?

1. 認知超載(Cognitive Overload)正在消耗品牌印象

  • 注意力平均分配在太多刺激上,導致訊息留存率下降

  • 用戶記不得你說了什麼,只記得「你又來了」

2. 使用者的「防禦心態」大幅上升

  • 裝廣告攔截器、關掉推播通知、退訂電子報成為日常

  • 你還沒說話,他們已經選擇不聽了

3. 品牌過度「技術導向」,忽略了「人感」

  • Martech 工具再強大,也只是「技術效率」的強化器

  • 當品牌忘了「為誰溝通」、只記得「怎麼觸達」,其實已經走遠了

資訊轟炸時代,品牌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?

1. 從「大聲說」轉為「靜靜陪」

  • 行銷不該像重低音喇叭,而應像空氣清淨機:存在、舒服、有感

  • 在對的時機,出現在對的語境,而不是硬擠進每個人的視線裡

2. 從「你要知道這個」變成「這可能剛好幫上你」

  • 重點不在資訊量,而是相關性、溫度與語氣

  • 別讓行銷像公家公告,而要像一位熟悉你狀態的朋友

3. 從「一次打到」變成「長期互動」

  • 一次性 CTA 不再有效,要的是耐心建立的關係曲線

  • 好的品牌訊息像養分:讓人不一定馬上有反應,但時間久了會有感受

突圍策略:如何從焦慮中「被記得」、而非「被排斥」?

策略一:打造內容上的「喘息空間」

  • 留白設計:畫面不要太擠、語言不要太急

  • 結構簡單的排版與語調能讓人「先想停下來再看」

  • 圖文比例、留白節奏、語氣鋪陳,是內容設計的第一步

策略二:說「有用」但不「教訓人」的語言

  • 避免強迫式訊息:「你不能錯過」→「你可能會喜歡」

  • 不要預設立場:「大家都在瘋」→「如果你也在找,這可能剛好適合」

策略三:用「場景與同理」取代「規格與亮點」

  • 品牌不是在報告產品,而是在說一個能被生活接住的故事

  • 例如:不是「這是我們最新的保溫瓶」,而是「這是早起趕捷運也不會燙手的保溫瓶」

策略四:減少訊息量,提升「單則訊息的價值感」

  • 發 10 則貼文,不如發 1 則會被截圖轉傳的貼文

  • 品牌訊息不需要「多」,而是要能「留下痕跡」

實例觀察:誰在焦慮時代講話剛剛好?

【Simple Life】把 EDM 做成一封像筆友的信

  • 每週一封,不強銷、不熱賣,只說:「這週,我們想跟你聊聊某件事」

  • 點開率反而高於促銷 EDM 3 倍以上

【Aesop】讓廣告像散文,不像口號

  • 文字溫和又節制,從不追逐潮語

  • 靜靜訴說產品背景與香調想像,反而讓人想停下來閱讀

品牌新責任:做訊息世界中的「信任緩衝」

在資訊焦慮的時代,品牌的最大責任不是賣東西,而是創造一種「願意打開你訊息」的安全感。

這是一種長期工程,也是一種信任經營。

從爆量洗版到減法行銷,從催促轉換到設計溫度,行銷人的角色正在轉變:

不是站在舞台中央大聲演講,而是在人群邊緣輕聲說出一句剛好打動人的話。

這,才是「被需要」的品牌存在方式。

CY

CY

Get the latest articles in your inbox.